關閉本頁 |
川東農場技術管理雙管齊下 水稻產量喜人
|
|
|
川東農場通過強化管理,狠抓執行力,使水稻生產管理更加規范化,經過技術創新,水稻生產技術也日趨成熟,管理與技術雙管齊下,贏得了糧食的高產。
一是把好施肥關。各作業區根據水稻產量構成三因素:群體、粒數和千粒重,合理進行肥料運籌,控制總氮投入量,增施磷鉀肥,在拿到合理群體的基礎上,主攻大穗和千粒重。目前田間長勢喜人,因為肥料運籌得當,穗大、籽粒飽滿,色澤金黃,一株株水稻宛如一個個害羞的少女,低著頭,迎風起舞。
二是把好斷水關。水稻最后一遍斷水時間的早晚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,既關系到水稻產量,又關系到麥子的播種。俗話說“水稻要養,小麥要搶”,到了生育后期,水稻植株的營養會不斷向籽粒輸送,斷水過早,容易引起水稻過早衰弱,導致千粒重下降,最終影響水稻產量;斷水過遲又會影響到小麥播種,我場小麥最佳播種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,過遲播種小麥不但要增加基本苗,而且也不利于形成壯苗過冬。
三是把好收割關。由技術中心與農機站協商草擬水稻收割質量,明確水稻割茬高度,收割損失率和破損率等標準,交由經理部門協商定稿后由各機隊組織學習,牢記各項標準,嚴格按照標準執行。
四是把好執行關。在水稻生產最后公關階段,成立由經理做組長,技術部和辦公室為組員的督查小組,對作業區每條田進行把脈,根據田間長勢和成熟度確定各條田排水時間和收割時間,確保水稻灌漿充足,不帶青收割;對收割質量進行督查,確保到手的糧食不會因為收割質量而落在田間。
通過管理與技術的配合,農場在水稻產量增加的前提下,收割質量得到提高,扎扎實實做好“三秋”工作,為集團“五•三”計劃做貢獻。(王勇 沈井冬)
|